方剂学——再造散、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解】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麻黄: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君药。附子:温阳助阳,与麻黄相伍,温经发汗,表里双解,为臣药。细辛:辛温解表,助麻黄发散风寒,同时又能温阳助阳,与附子相伍,增强温阳之力,为佐药。
麻黄附子细辛汤: 主要功效:具有表解与温经双效。 主要成分:麻黄用于发汗解表,附子温肾助阳,细辛辛温开窍。 适用症状:适用于表邪未尽,少阴之气尚有热象的情况。人参败毒散: 主要功效:针对时行感冒的良方。
探索中医经典:麻黄附子细辛汤、人参败毒散与再造散的独特疗效首当其冲的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这是一剂融合了表解与温经双效的良方。它巧妙地运用麻黄以发汗解表,附子温肾助阳,细辛则辛温开窍,三者联手,如诗如画地描绘出表里兼治的场景。
附方: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再造散(《伤寒六书》)。附注:本方既是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的代表方、基础方。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解
1、原文及方解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方解: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细辛、附子三味药组成。
2、麻黄细辛附子汤方解主要针对的是体质阳虚且受到风寒侵袭的病症。以下是对方解的详细阐述:君药麻黄:以其辛温特性,主要作用是发汗解表。麻黄能够打开皮毛,驱邪外出,是此方中针对外感风寒的主要药物。臣药附子:辛热,主要功效是温肾助阳,强化体内的阳气。
3、阳虚感冒者首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温经解表的代表方,特别适用于阳虚之人受寒感冒的情况。该方剂由麻黄、附子和细辛三味药组成,具有温经散寒、解表发汗的功效。方剂解析 麻黄:麻黄具有发散风寒、宣肺平喘的功效,能够打开毛孔,使体内的寒气得以排出。
4、麻黄细辛附子汤药方如下:方剂来源:源自《伤寒论》第301条,别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中的附子细辛汤,属于解表剂类别中的扶正解表方。主要成分:麻黄:每剂6克,用于发汗解表。细辛:每剂6克,通透表里,辅助麻黄发汗,协同附子驱散阴寒。附子:每剂15克,用于温经并增强阳气。
5、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解如下: 方剂组成与适应症: 本方专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而设。主要适应症为阳虚外感,表里俱寒,表现为恶寒甚剧、发热、脉沉微、神疲欲寐等。 药物功效与君臣佐使: 麻黄:为君药,辛温发散,发汗解表,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君药。附子:温阳助阳,与麻黄相伍,温经发汗,表里双解,为臣药。细辛:辛温解表,助麻黄发散风寒,同时又能温阳助阳,与附子相伍,增强温阳之力,为佐药。要点解析 麻黄附子细辛汤 太少两感证: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太少两感证,即太阳和少阴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的证候。
常用剂量:麻黄10g,细辛10g,附子10g(附子需先煎)。煎服方法: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再加入细辛和附子,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应用参考及注意事项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感冒发热中使用,有较好的退热效果,以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为辨证要点。
阳虚感冒者首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温经解表的代表方,特别适用于阳虚之人受寒感冒的情况。该方剂由麻黄、附子和细辛三味药组成,具有温经散寒、解表发汗的功效。方剂解析 麻黄:麻黄具有发散风寒、宣肺平喘的功效,能够打开毛孔,使体内的寒气得以排出。
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的方法如下:明确病机: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要适用于少阴阳虚、寒湿痹阻、外邪扰动的病机。表现为阳虚之体,寒邪内困且外扰,需扶阳固本、温经通脉、散寒解表。
阳虚感冒者首选——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每剂6克,通透表里,辅助麻黄发汗,协同附子驱散阴寒。附子:每剂15克,用于温经并增强阳气。方剂功效:温经解表,适用于体质阳虚且遭受风寒侵袭的患者。主治病症: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如发热、恶寒甚剧、神疲欲寐、脉沉微等症状。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皆针对阳虚外感风寒的症状,但针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急缓有所不同。
功效与作用: 治疗外感风寒: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要用于治疗阳虚外感风寒表证,对于临床上出现的感冒、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病症,当出现发热、怕冷且添衣加被不能缓解,以及疲倦嗜睡、脉沉微等症状时,此方剂有显著疗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感冒发热中使用,有较好的退热效果,以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为辨证要点。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主要功能是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具体来说:适用症状:包括发热、恶寒甚剧、神疲欲寐、脉沉微等症状。此外,还适用于暴哑,或伴随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等症状。
若患者表现为少阴阳虚,伴随的症状如腹泻、四肢冰冷、脉搏微弱甚至接近休克,这种情况下,应当遵循古代医家张仲景的理论,即在表证未解之前,先要温补内脏以固本,然后再考虑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