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的内容
1、谵语辨证:在阳明为实证,谵语狂乱,用大承气汤;在少阴为虚证,郑声细语,用回阳固脱之方。烦躁辨证:少阴亡阳者,身热多汗而烦躁,用回阳之方;阳明热越者,身热多汗而烦躁,用撤热之法。昏睡辨证:少阴阴霾盛而阳不开者,急回其阳;阳明热盛神昏者,速撤其热。
2、《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原文提纲如下: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痛项强而恶寒。脉浮:表示病邪在表,正气抗邪于外,气血趋向于表,故脉象浮。头痛项强:太阳经循行于头项部,受邪则经气不利,故头痛项强。恶寒:恶寒是太阳病初起的主要症状,因卫阳受邪,肌表失煦所致。
3、六经辨证是张仲景《伤寒论杂病论》所创立的辨证体系,通过“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框架,将外感疾病与内伤杂病的演变规律归纳为六个动态的病理阶段或证型。核心逻辑:六经是动态的“病机层次模型”,体现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及深、由实转虚的规律。
4、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基于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划分进行辨证论治。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这种划分和表述,为我们理解六经提供了基础。
下列各项中,属于伤寒六经病证传经的有
传经指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有三种方式:(1)循经传,是指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阳病证一阳明病证一少阳病证一太阴病证一少阴病证一厥阴病证。(2)越经传,是指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3)表里传,是指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者,如太阳病传少阴病等。
伤寒论中的六经分别为太阳病、少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和厥阴病。以下是各经的简要概述:太阳病:主要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分为伤寒证和中风证。伤寒证以恶寒、体痛、呕逆、无汗为主要症状;中风证则以发热、汗出、恶风、有汗为主要表现。少阴病:脉微细,欲寐,分为伤寒和中风。
太阳经:太阳经主要涉及到人体的表浅部位,包括皮肤、肌肉等。太阳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项强等症状。 阳明经:阳明经与胃肠等消化系统相关。阳明病通常表现为高热、口渴、便秘等症状。 少阳经:少阳经涉及到人体的半表半里部位,与肝胆功能密切相关。
少阴病方剂总结
1、药物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症状:下利,脉细欲绝,亡阳。现代应用:少阴病阴盛戴阳证;中风卒倒等一切急剧发生的疾病导致的急性阳气衰脱者;霍乱、休克、雷诺综合征等。1 白通汤加猪胆汁汤 药物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2、四逆散适用于少阴病四逆、腹痛等症状,适用于肝气郁结等。猪苓汤适用于少阴病下利、咳、渴、心烦等症状,适用于湿热黄疸、泌尿系结石等。
3、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药物: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用:“通九窍”的专病专方哦,麻黄是外发的,附子是补阳的,细辛是通经祛寒的药。
4、吴茱萸汤:主治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以温阳散寒降逆。猪肤汤:主治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者,以滋阴润燥利咽。甘草汤、桔梗汤:主治少阴病咽痛者,以清热解毒利咽。苦酒汤:主治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以清热解毒利咽生疮。
5、黄连阿胶汤也叫朱鸟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方剂:黄连四两 黄芩 二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朱鸟汤:滋阴加上消炎,滋阴的药是蛋黄,阿胶,消炎的药有黄芩、黄连。
中医诊断:六经辨证概要
1、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感时病,也可用于内伤杂病。但由于其重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而其对内伤杂病的辨证不具有广泛性,不能等同于脏腑辨证。
2、六经辨证真传 太阳病 经证:头项强痛,腰背骨节疼痛,恶寒发热。时有微汗者为风伤卫,用桂枝汤;壮热无汗者为寒伤营,用麻黄汤;风寒两伤营卫者,用大青龙汤。腑证:口渴而小便不利,用五苓散。若蓄尿者倍肉桂,蓄热者易滑石。癃闭者不可用五苓散,宜用白蔻、砂仁等宣畅胸膈、醒脾开胃之药。
3、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 六经辨证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以阴阳为纲,划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种病证。这些病证反映了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的病理变化。
4、六经辨证是一种将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划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类型的辨证纲领。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经脉而言。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其络属脏腑是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
5、六经辨证是中医理论中一种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它将外感疾病的复杂症状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六个类型。这些类型不仅揭示了疾病的不同阶段,还提供了治疗依据。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其与脏腑的联系构成了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