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挑疗法的介绍
针挑疗法,又称挑病筋法、截病根疗法,是源自远古的砭刺法与络刺的独特疗法。它以针为工具,巧妙地刺入人体特定的穴位或敏感点,引流出微血或组织液,甚至挑断皮下纤维状物质,这些被视为病根,阻碍气血流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针挑疗法是在机体一定的腧穴部位上挑刺,使皮肤微微出血,流出组织液,或拨出一些纤维来治疗各种疾病的简易外治疗法。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郭右陶排除一切干扰,不怕被同行讥笑,把民间挑、刮、放血等治疗痧胀的方法加以总结,写成了《痧胀玉衡》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在治疗痧胀急症中也介绍使用针挑法、针刺法。
四缝为经外奇穴,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临床观察有平肝泻心、理脾和胃作用,针之可调整三焦,燥湿驱虫,理脾生精。医家有专用本法治疗小儿疳证;也有以本法配合汤药,作为辅助疗法。有学者提出针挑四缝,不但能用于治疗,且有鉴别诊断和判断其预后的意义。
针挑疗法凭借其显著优势受到欢迎。它易于获取材料,施治过程简便,疗效显著,且在治疗前会严格消毒,从而减少了副作用的风险。这种疗法既可以独立使用,也能与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或拔罐、针刺相结合,提高了治疗的灵活性和效果。
《针挑疗法》,针挑疗法是在中国传统医学的砭刺术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古老而又新兴的疗法,属中医外治方法之一。具有方法独特、简单安全、适应证广、疗效较高、易学易用等特点。可通过简单的挑纤维、取脂、刺络、放血等手法便能治疗很多种疾病,因此深受广大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