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皲裂痒脱皮案》薏苡附子败酱散合赤豆当归散汤治疗皮肤病
1、在皮肤病领域,张某某先生的案例展示了薏苡附子败酱散与赤豆当归散汤的独特疗效。57岁的他长期受双手皲裂、痒、脱皮的困扰,经过中医辨证,诊断为阳明太阴合病,病位在里,湿热瘀阻。内服方选用生薏仁、败酱草、白附片、赤小豆和当归,共计14剂,薏苡仁与败酱草协同利湿,白附片和当归则助于祛瘀。
2、【参考剂量】大黄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2当归散 【组方成分】当归、黄芩、芍药、川芎各一斤,白术半斤。【煎服方法】右五味,杵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主治病证】养血清热安胎,快利恶露。主孕妇血少有热,胎动不安,月经不调,腰腹疼痛。
3、痈疽疮疡,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冲脉起于肾下,出于气街,挟脐上行,至胸中,上颃颡,渗诸阳,灌诸经,下行入足,渗三阴,灌诸络,为十二经脉之海,主血;带脉横围于腰,如束带,总约诸脉。
胡希恕简介
胡希恕,原名胡禧绪,1898年3月诞生于辽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1915年至1919年,他在奉天省立第一中学求学,对足球充满热爱,无论冬夏都全情投入,常常在国文教师王祥徵的房间休息喝茶。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伤寒论》研究家、中医教育家、临床实践家,被誉为中医经方派的一代宗师。他致力于研究和讲授《伤寒论》,无论是在年轻学习中医时期,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主办中医学校时,或是担任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期间,都全心投入。
胡希恕一生研究仲景学说,有着独特的见解,有使世人瞩目的成就,六十年代所做《伤寒的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报告,《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日本中医界也称赞胡希恕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与刘渡舟谁比较牛
都很牛。胡希恕先生是中医学家、经方临床家、教育家,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中医经方临床家与经方学术的开拓者,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与教学工作,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谁更厉害?这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但是对于胡希恕和刘渡舟这样的专家来说,这样的比较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各自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都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各自的成就都非常巨大,不应该去争辩谁更好,而是应该珍惜和推崇他们的精神和贡献。
胡希恕和刘渡舟的,应该是讲的最好的。胡老是中医临证大师,一辈子从来没有发表过作品(好像只有一篇文章),为人谦虚严谨族睁。现在的书,都是他的弟子所写。现在书店有他老人家在世时讲伤寒论的录音,与书配套,可作参考。
总结来说,胡希恕和刘渡舟各自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们都是科学精神的象征。我们应当尊重并珍视他们的努力和成果,而非纠结于谁更胜一筹。他们的故事,是激励后辈科学家不断前行的宝贵财富。
胡希恕病位类方解内容简介
1、在《胡希恕病位类方解》中,胡希先生以独特的视角解析了《伤寒论》中的方证关系,强调了病位在方证配伍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胡先生提出了一系列以病位分类的方剂,旨在精准地针对不同病位的病症进行治疗,这不仅丰富了经方的应用理论,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为直观和实用的指导。
2、胡希恕 病发于阳,是说太阳病发于阳,应该汗解,结果误下,热趁虚而入,常常造成结胸。阴证没有下法,多用温补,结果用了下法,结果导致痞证。这个痞证不是心下痞,而是痞块,就是脏结。这里把脏结撇开了,单论结胸。桂枝汤的痉,是组织枯燥,津液丧失太多,肌肉失和,所以发痉。
3、、《中国汤液经方》以及以胡希恕先生的理论为基础的《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等著作。他不仅继承了胡希恕先生对六经实质的理解,还进一步深化了厥阴病和少阳病方证的研究,并在六经类证的探讨上有所突破,撰写了《解读张仲景医学》和《胡希恕病位类方解》等著作,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在对胡希恕先生提出的六经实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冯世纶进一步探讨了厥阴病的内涵,明确了厥阴病与少阳病的方证关系。他不仅继承了胡希恕先生以方类证和病位类证的理论,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对六经类证的理解,这在他的著作《解读张仲景医学》和《胡希恕病位类方解》中得到了详细阐述。
胡希恕医术思想与著作
胡希恕,1898年出生于沈阳,是中国近代中医领域的杰出人物,以其独特的医术思想和临床实践而闻名。1958年,他被北京中医学院聘请,主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尤其在使用桂枝汤和小柴胡汤方面有独到见解。
其学术传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系统整理了胡希恕先生的部分学术思想,整理出版了《经方传真》、《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中国汤液经方》、《解读张仲景医学》、《胡希恕病位类方解》、《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讲金匮要略》、《胡希恕温病条辨拾遗按》等。
胡希恕先生的医学著作《胡希恕讲仲景脉学》深度剖析了他的医学智慧和实践经验。
胡希恕讲《温病条辨》拾遗作者简介
1、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伤寒论》研究家、中医教育家、临床实践家,被誉为中医经方派的一代宗师。他致力于研究和讲授《伤寒论》,无论是在年轻学习中医时期,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主办中医学校时,或是担任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期间,都全心投入。
2、《胡希恕讲拾遗》整理主要资料,是由段治钧校长珍藏的《温病条辨按》一书。此书在20世纪50年代,胡老开办求实中医学校时,被用作温病学教材。当初,胡老拿到这本书时,它已经残缺,纸质脆弱,容易脱落。然而,胡老及时进行复印,从而成功保存下来。
3、自己主编教材,曾著《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温病条辨评注》《伤寒金匮约言录》等书。受王祥微影响,胡希恕教授《伤寒论》不用脏腑理论,同时通过对《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原文的研究,并参阅中外中医文献,提出了《伤寒论》六经非《内经》经络概念,而是来自八纲的独特概念。
4、《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清?吴瑭(鞠通)所著,为明清医学中温热学派的名著之一。全书共6卷。卷首引证《内经》经文,冠以原病篇。前三卷据金?刘河间“三焦分治”的方法,系统地把温病分上、中、下三焦三篇,详细论述了温病的病源和证治。
5、《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录音讲稿)》,2《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录音讲稿)》3刘景源《温病条辨》讲稿,4王洪图主编《内经选读》自学中医,最忌贪求怪异,否则容易误入歧途,刘力红的《思考中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个人认为并不适于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