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玄参,丹参,大腹皮,牡丹皮,桔梗,菊花,黄岑,茯苓,生地黄
1、[处方]猪苓12克,茯苓15克,泽泻9克,生地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5克,五味子12克,扁蓄15克,金钱草20克,车前子12克。[用法]若热证明显者,加知母12克,黄柏9克,若水肿严重者,加大腹皮15克,葶苈子12克。若兼有气虚者,加黄芪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分服。
2、茯苓、丹参、生牡蛎各30克,鳖甲15克,郁金、枳壳、白术、柴胡、红花、五灵脂、鸡内金、白芍各9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5克水煎服。可使症状缓解,3个月后有片显示淋巴结缩小。宫颈癌 茯苓、半枝莲、蜀羊泉各30克,山药、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泽泻各9克,牡丹皮6克,红枣10枚 水煎服。
3、最常用方剂可排在一起:如组成“四物汤”的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可考虑排在附近;组成“四君子汤”的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可考虑排在附近;组成“六味地黄丸”的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泽泻、山药、茯苓等可考虑排在附近。
4、【组成】生地黄30~60克,玄参30克,金银花30克,黄芩15克,板蓝根30克,虎杖30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牛黄粉2克(吞)。【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滋阴。【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5、我也是在网上看到视频说的,可以祛湿健脾利尿的方子。
6、【处方】赤茯苓1两,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桂心3两,大腹皮1两(锉),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白术半两,木通3分(锉),旋覆花半两,前胡1两(去芦头),槟榔1两,诃黎勒皮2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膈气,痰结气滞,不思饮食,肩背壅闷,四肢烦疼。
补骨脂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补骨脂的功效与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补肾壮阳:补骨脂可用于治疗肾阳虚导致的阳痿等症状,尤其与金樱子等中药搭配煎服时效果更佳。盐补骨脂则具有更强的补肾作用。补脾健胃:补骨脂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补骨脂的功效与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补肾壮阳:补骨脂能有效补肾,对于肾阳虚的患者尤为适宜,可与其他药材如金樱子等一同煎服以增强效果。补脾健胃:补骨脂归脾经,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治疗白斑病:补骨脂提取物制成的补骨脂酊,在治疗白斑病方面效果显著,可泡水或泡酒饮用,也可直接涂抹在白斑处。
补骨脂的功效与作用:补骨脂,别称破故纸,味苦、辛,性温,无毒,归入脾、肾二经。它能有效治疗肾泄,缓解腰膝酸痛,有固精兴阳之效,可改善手足寒冷症状,亦能平和逆气。尤其对于下焦虚寒、肾火不足者,长期服用亦适宜。
增强免疫和升白作用:**补骨脂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促进粒系祖细胞的生长,对抗环磷酰胺引起的白细胞下降。致光敏感作用:**补骨脂能提高人体内酪氨酸酶的活性,促进黑色素的合成,恢复白斑处的皮肤颜色。
补骨脂的功效与作用 强筋壮骨:补骨脂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能够促进骨骼生长和修复,增强骨骼的强度和韧性。长期服用补骨脂可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等骨骼疾病。 活血化瘀:补骨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减少血液淤积和瘀血现象。
中医的黄芪是治疗什么的?
1、中药黄芪的作用与功效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补气升阳:黄芪能补肺脾之气,为补气要药,且有升举阳气的作用。与人参一同配伍可治疗病后体虚,配伍白术能补气健脾,治疗食少便溏或腹泻。固表止汗:黄芪有益胃气、固表止汗的作用,常配伍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等组成牡蛎散,治疗气虚自汗证。
2、黄芪,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多种功效。在中医理论中,黄芪被视为补气药中的珍品,其补气效果温和而持久,且不逊色于人参,甚至在固表作用上更胜一筹。补气固表:黄芪能够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抵御外邪的侵袭。
3、孙泽民老中医曾用过一斤黄芪治疗皮肤病,其成效未尽详述,但其使用方法之独特可见一斑。 中等剂量的黄芪用于治疗血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对身体的麻木等症状有显著改善。1 小剂量的黄芪,一两半即可,用于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如黄芪建中汤,通过桂枝与黄芪的微妙配合,发挥其药效。
...茯苓、熟附子、炙甘草这种配伍主要治疗什么病?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1、(7)银屑病 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9.36%。副作用:三种肾虚 慎用黄芪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
2、临床用附子6~150g,常用以下配伍:配干姜、茯苓、车前子、高良姜,治虚寒性胃痛、泄泻。配高丽红参,治各种休克及虚脱证。柴有华常从20g开始,逐渐加重至150g,痹痛则可减除。附子宜先煎30分钟,然后入其他药物,无毒副作用。
3、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