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两虚的牛皮癣经方治疗 牛皮癣 中医辩证

2025-09-16 13:35:05  阅读 1 次 评论 0 条

这首经方是治疗皮肤病的“万金油”——扎针埋线治疼痛

此案证明了当归芍药散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的有效性和灵活性。综上所述,当归芍药散作为一首经典的经方,在治疗部分皮肤病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显著的疗效。然而,它并不涉及扎针埋线治疼痛的内容。对于需要扎针埋线治疗的疼痛问题,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扎针埋线治疼痛是中医针灸疗法的一种,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这种方法与酸枣仁汤在适应症和治疗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酸枣仁汤主要用于治疗失眠等神志类疾病,而扎针埋线则主要用于治疗疼痛等躯体症状。

叶天士提出的“辛苦通降”法则,是临床治疗的法则之一,其药物组成包括五味药,分别是黄连、黄芩、半夏、干姜和枳实。黄连和黄芩的性味为苦寒,可以治疗上部郁热和胃中热结;半夏和干姜的性味为辛温,可以去胸中痞满和宣通内郁的痰浊;枳实则可以逐痰水破结实,治疗胃中不和发热的病症。

为什么运用经方“乌梅丸”来治疗胰腺癌

1、乌梅丸是中医中的药方,是记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主要的作用是调理阴阳寒热,主治是厥阴病的总方,这种情况一定是病人通过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以后,有这样一些证型,予以相关的药物来使用。如果非要按一个病,这个药方最早是在古人创造起来,治疗蛔虫引起的腹部疼痛,跟肺癌没有什么关系。

2、余听鸿在运用乌梅丸时,善于识别患者病机,灵活变通,将乌梅丸用于多种厥阴病证的治疗中。乌梅丸作为《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方剂,具有调和寒热、升降阴阳的作用,对于治疗厥阴病证具有显著疗效。余听鸿的医术高超,时有“余仙人”的美誉,其运用乌梅丸的医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启示。

3、然而,患者又出现夜则妄见谵言、寒热混淆、胸中热痛、口干作渴、小便涩疼等症状。郑氏认为这是因经行既久,血海空虚,邪乘虚而入血室所致。于是煎剂用当归、赤芍、桂枝、木通、吴萸、附子、干姜、甘草、人参,兼服乌梅丸三十粒,以治疗烦热、便痛等错杂之邪。两月后,患者经水再至,终于痊愈。

4、上方因在安蛔止痛方面具有卓越功效,而被后世奉为治蛔之祖方,甚至将乌梅丸作为治蛔的专方。对此方的其他作用几被习中医者遗忘。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则说“乌梅丸是厥阴病主方,主治肝风内动,寒热错杂之证。乌梅丸一方,集酸苦辛甘、大寒大热之药,以杂治杂。

附子汤真武汤为什么用芍药

真武汤作为去水方剂,包含芍药(特别是白芍)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其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以辅助和增强整个方剂的治疗效果。真武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所致的多种病症,如水肿、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疼痛等。

伤寒论里真武汤作为去水方剂,包含芍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缓解肌肉紧张:芍药具有舒缓身体肌肉紧张的作用,这有助于改善因水分滞留引起的身体不适。平衡体内水分和阴液:湿气过盛时,芍药可以补充体内因水分过多而可能失去的水分和阴液,有助于平衡体内环境。

真武汤中的芍药,历代医家提出了多种解释。第一,芍药可以缓解肌肉的紧张,舒缓身体的不适。第二,湿气过盛可能导致体内水分过多,芍药可以补充体内失去的水分和阴液,平衡体内的水分和阴液。第三,芍药具有利尿作用,能帮助体内多余的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白芍与经方(1)——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介绍

1、笔者认为,这次介绍两首经方“芍药甘草汤”和“芍药甘草附子汤”,里面所用的芍药,应该是白芍。 白芍 白芍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是常见的补血药。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经、脾经。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2、- (1) 本方去芍药,加干姜,名甘草干姜汤,金匮用此治肺痿肺冷,吐涎沫,小便数。- (2) 本方加附子,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3) 本方加黄芩,名黄芩芍药汤,治热痢,腹痛,后重,身热,浓血稠黏,及鼻不止。脉洪数。- (4) 本方加白术,名白术芍药汤,治脾湿水泻,身重困弱。

3、仲景用本方加附子,名芍药甘草附子汤,治外感风寒、发汗不解、阴阳俱虚反恶寒者;加黄芪、大枣,名黄芪汤,治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笔者认为,四逆散亦是在本方的基础上加柴胡、枳实而成。盖芍药甘草汤治汗后津伤之挛急,四逆散治四肢厥逆、腹中痛,二者同出一辙,仅轻重有别矣。

4、芍药甘草汤来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其证原文如下:“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5、《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引仲景方之芍药甘草汤 1 组成 桂枝2钱,甘草(炙)1钱半,芍药1钱,白术1钱,附子(炮)1钱。2 制备方法 上锉,作一贴。3 功能主治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引仲景方之芍药甘草汤主治伤寒,汗后恶寒。

“补阳还五汤”你真用对了吗?|《经方方剂学》摘录

1、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所创制的方剂,常用于治疗虚证的中风、半身不遂等症。虽非经方常用方,但其用药特点显著、临床疗效相对肯定,故在中医临床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对补阳还五汤的详细解析,以帮助大家更准确地使用该方。

理中丸与甘草干姜汤

理中丸以干姜为君。张仲景治疗阳虚,每以「辛甘化阳」法,与后世所用「补阳法」迥然不同。 干姜配甘草,辛甘化阳,治疗中焦阳虚有寒似已足够。加人参补气,白术健脾祛湿,似乎侧重于治疗中焦气虚有寒有湿。 经方中有甘草干姜汤,只是甘草与干姜并非等量,而是甘草倍量于干姜:「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理中汤类方,主要包括理中汤(丸)、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三个方剂,它们均以理中汤为基础,通过加减变化而成,用于治疗不同的脾胃虚寒证。理中汤 理中汤是治疗太阴脾气虚寒证的主方。其症状表现为腹泻严重、腹胀不减、时腹自痛、不欲饮食、脉沉迟无力、舌淡苔白。

对于表现为阴间阳、面色潮红、足部蜷曲且伴有下痢和失眠的伤寒病症患者,甘草干姜汤可以作为缓和治疗方法之一,与紫雪和金匮理中丸等药物配合使用,取得显著改善。缓解寒证相关症状:甘草干姜汤被用于治疗胃痛、吐酸、腹胀、肠鸣腹泻、胸痛、眩晕和咳嗽等寒证症状,均取得疗效。

甘草和干姜则组成了 甘草干姜汤 ,温里补津液,可用于肺痿偏寒,肺中冷的问题。有句话叫「温里宜四逆辈」,那这个甘草干姜汤、今天说的理中汤,还有比较有名的四逆汤,就都属于四逆辈这一类的方子。

经方笔记:理中丸(汤)处方及主治 理中丸(汤)的代表处方为:人参15克,干姜15克,白术15克,甘草10克(附子理中汤加附子15~30克)。此方为太阴病代表方,主治“脾胃虚寒”。

参考剂量:党参15g,干姜15g,炙甘草15g,炒白术15g。临床应用:理中丸(汤)主要用于治疗中焦虚寒所致的腹痛、腹胀、呕吐、腹泻等症状。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脾胃疾病。此外,还可用于治疗虚寒性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本文地址:https://www.hnzaozhiji.com/19772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小七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