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喝土伏苓多久见效果 菝葜土茯苓银屑病临床

2025-09-26 03:03:18  阅读 2 次 评论 0 条

土茯苓苍耳子白鲜皮甘草蝎子蜈蚣这个中药配方主治什么的

克银丸:由土茯苓、自鲜皮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用于血热型银屑病。复方青黛丸:由青黛、土茯苓、白鲜皮等多种药材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斑消瘀,祛风止痒,用于血热风燥型银屑病(进行期)。

土茯苓合剂 【来源】《实用中医外科学》。 【组成】土茯苓30~60克银花12克威灵仙9克白鲜皮9克生甘草6克苍耳子15克 【用法】上药加水800毫升,煎成400毫升。每日服一剂,分早、中、夜三次服完,连服两个月为一个疗程。 【功用】凉血,清热,解毒。 【主治】梅毒。

配方:当归10g,川芎、桃仁、赤芍各8g,红花、地龙各5g,蝉蜕3g,生地黄、徐长卿各15g。制法:汤剂。功效主治:活血清风。主治慢性荨麻疹。用法:每天1剂,10天为1个疗程。皮肤合剂 配方:生地黄、白蒺藜各9g,丹皮、紫草、防风、蝉衣、土茯苓、白鲜皮、苍耳子、金银花各5g,干蛤蟆1只,甘草2g。

土茯苓的治病食疗方有哪些

1、湿疹样皮炎患者可根据皮损大小取适量土茯苓、黄连、薏苡仁煎水,待凉后湿敷。待渗出停止后,取土茯苓粉撒于患处。此药方有助于缓解湿疹样皮炎引起的瘙痒和疼痛。带状疱疹患者可采用以下药方:取土茯苓30克,炉甘石粉15克,青黛粉5克,加入蒸馏水200毫升中摇匀后涂搽患处,每日数次。此药方有助于缓解带状疱疹引起的疼痛和瘙痒。

2、土茯苓的治病验方包括: 治疗急慢性肾炎、肾结核:土茯苓150g,水煎分三次服,每天一剂。可抗炎利尿。 治疗急性睾丸炎:鲜土茯苓120g,去须,洗干净,切片,加入清水500ml,煎沸后慢火再煎20分钟,去渣。每天一剂,分三次饭前温服。治疗时忌茶和辛辣油腻之物。通常3至8日可治好。

3、治疗杨梅疮毒:土茯苓一两或五钱,用水酒浓煎服用。(《滇南本草》) 治疗杨梅风十年二十年,筋骨风泡肿痛: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钱,甘草三钱,黑铅一斤,青藤三钱。将药材装入袋中,用酒煮服。(《赤水玄珠》) 治疗血淋:土茯苓、茶根各五钱。水煎服,以白糖为引。

女性银屑病中药药方

1、清热法药方: 土茯苓30g 槐花30g 生地30g 茅根30g 紫草15g 甘草15g 该药方以清热凉血为主,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适当加减。 活血法药方: 土茯苓30g 三棱10g 莪术10g 赤芍15g 红花10g 当归15g 甘草6g 皂刺10g 苏木10g 陈皮10g 此药方旨在活血化瘀,同样可根据病情灵活调整药物用量。

2、好发于女性及关节部位,新疹少见但顽固难治,部分患者瘙痒明显。中药配方以活血化瘀、通络散结为主,常用桃仁、丹参、红花、生地、丹皮、薏米、土茯苓、川牛膝、黄柏、虎杖等。此类药方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软化斑块,缓解关节症状。

3、治疗银屑病的中药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血热证:犀角地黄汤:此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功效,适用于血热证银屑病。黄连解毒汤:同样适用于血热证,以及脓疱型银屑病的湿热壅盛证。血燥证:当归饮子:此方具有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作用,适用于血燥证银屑病。

4、刘氏用镇银膏(知母、黄连、白鲜皮、鲜花椒、青黛、山楂、川芎、甘草等用植物油炸至焦黑,去渣,再加入牛黄和麝香粉,浓缩成膏)外涂病灶,再用聚乙烯薄膜封包,隔5天换药一次,2个月1个疗程。共治疗银屑病患者703例,痊愈669例,总有效率为97%。

5、中医认为,白疕多由血热内盛、复感风热、毒邪伏于血络、伤营化燥所致。因此,治疗原则宜凉血解毒润燥。基于此理论,自拟生元饮方剂:包括生地、元参、栀子、板蓝根各15克,蒲公英、野菊花、桔梗、当归、赤芍、天花粉各10克,贝母、土茯苓、地丁各12克,甘草6克。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1、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主要包括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禁忌为肝肾阴亏者慎服。功效与作用:解毒:土茯苓具有较强的解毒能力,特别是对于梅毒及汞中毒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它常被用于治疗由这些毒素引起的相关症状。

2、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包括: 治疗梅毒:土茯苓通常与皂角子一同煎水饮用,能有效控制梅毒症状。 缓解筋骨疼痛:土茯苓能发挥显著疗效,有助于避免因筋骨疼痛未及时治疗而导致的终身残疾。 治疗头痛:服用一定量的土茯苓能获得良好效果。 缓解膝关节积液:土茯苓有助于膝关节积液的缓解。

3、土茯苓的作用 梅毒:土茯苓能够祛湿,解毒,通利关节。事实上旧时土茯苓汤是用来治疗比较严重的疮毒的,据说,土茯苓为治疗梅毒的要药。《本草备要》称土茯苓:“治杨梅疮毒,瘰疬疮肿。”配方:用土茯苓四两、皂角子七个,煎水代茶饮。

本文地址:https://www.hnzaozhiji.com/20203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小七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