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息风止痉要药
蜈蚣与全蝎常配伍应用,二者均属节肢动物,功效基本一致,且均属味辛、有毒之药,俱归肝经,皆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三大功效。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全蝎性平,毒力较弱,息风止痉作用稍弱,解毒散结之力不及蜈蚣;蜈蚣力猛性温燥,善走窜通达,息风止痉作用较强,毒力亦较大,攻毒疗疮,通痹止痛之力亦优。
蜈蚣主要是平肝息风的药,蜈蚣主要作用即治疗惊厥、癫痫、惊悸,包括破伤风的抽搐、抽动。主要是用于平肝息风止痉。蜈蚣有小毒,所以一般用量不适合太大。内服有平肝息风的作用,外用蜈蚣可以治疗风湿、痹痛、痹证,可以通络、去寒、祛风除湿。还可以用于治疗疮疡、肿毒,可以捣碎应用外敷。
全蝎、蜈蚣均既能息风止痉,又兼搜风止痉、通络、止痛之效。每相须为用以治肝风内动之痉挛抽搐及风中经络之口眼喎斜、痉挛抽搐或风湿顽痹筋脉拘挛及顽固性头痛等证。且善攻毒散结,用治疮疡肿毒、瘰疬、结核等证。但蜈蚣作用较猛,息风止痉、解毒散结之功优于全蝎。
蜈蚣辛散温燥有毒,性善走窜,长于搜风定搐,为息风止痉要药。对惊风、癫痫、破伤风等痉挛抽搐及中风口眼歪斜有较好疗效;本品有毒,可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治瘰疬结核、疮疡肿毒、蛇虫咬伤、头痛、痹痛等。
北芪和黄芪有什么区别
产地不同 北芪主要产于北方,如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区。而黄芪则多生长在南方。通过药物名称可以大致判断其产地。功效不同 北芪具有利尿消肿、解毒排脓的作用,而黄芪则以补气固表、敛疮生肌见长。治疗疾病不同 北芪适用于改善疮口久不愈合、毛囊化脓性炎症、气血不足等症状。
性质差异:北芪,通常指豆科植物的根,多为野生,亦有人工种植。黄芪,特指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干燥根。 产地区别:北芪产自中国北方,如黑龙江、内蒙古和山西等地。而黄芪多产自南方地区。在医嘱中,北芪常被用来区分其他产地的黄芪。
黄芪和北芪没有什么区别,两者是同一种药材,只不过产地可能有所不同。在北方生长的黄芪一般就被称为北芪,而在南方地区生长的黄芪仍然被称为黄芪。虽然黄芪和北芪的产地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具体功效是没有明显差异的,仍然具有不错的益气固表、升阳举陷的效果。
【黄茋】的功效与作用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增强免疫力 黄芪含有丰富的多糖、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它能够促进人体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改善心血管功能 黄芪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
提升体质:黄芪泡水饮用能显著增强体质。研究发现,定期服用黄芪的动物体重增长较快,相较于未服用的动物。中医理论认为,黄芪能改善精神状态,减轻气短,并能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辅助治疗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患者适量饮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有助于缓解下肢酸麻症状。
降低血压:黄芪对血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有助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抗菌作用:黄芪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能够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此外,黄芪还有以下具体功效: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对肺气不足、易感冒的情况也有帮助。
补气养血 黄芪能补充人体正气,对气虚引起的乏力、气短等症状有缓解作用。同时,它还能促进血红蛋白合成,辅助治疗贫血。 增强免疫力 黄芪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能刺激骨髓产生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有助于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中药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1、黄芪在中药学中被视为补充脾气的重要药材,对于脾气虚弱的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它能够治疗因脾虚引起的气血下陷等症状,如常见的应用包括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长期腹泻、脱肛及内脏下垂等疾病。
2、黄芪的功效主要体现在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方面,适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唤穗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症。 蜜制黄芪可益气补中,适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3、黄芪对于慢性鼻炎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患有鼻炎的人群可以将黄芪与白术、防风一同煎煮。 骨质疏松患者,尤其是下肢有酸麻症状的中老年人,适量使用黄芪可有所帮助。 经常使用黄芪煎水饮用,可缓解肠胃炎患者的胃痛。
4、黄芪,作为常见的中药材,拥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其主治范围广泛,包括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它能够补气养血,对于治疗贫血、乏力等症状疗效显著。 黄芪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记忆力、缓解疲劳。
5、黄芪是一味具有补气补虚作用的中药,主要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功效。临床的具体应用如下:黄芪能补肺脾之气,为补气的要药,且有升举阳气的作用,与人参一同配伍治疗病后体虚,配伍白术还能补气健脾,治疗食少便溏或者腹泻。
6、黄芪以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著称,对于气虚引起的疲劳、面色苍白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该草本植物有助于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对治疗水肿现象具有一定的疗效。此外,它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升抵抗力。